毛主席晚年爱看电影,尤其是李小龙的电影,那他如何评价李小龙?
一九七四年,毛主席在做了白内障手术后,医生嘱咐他不要长时间用眼。
这对于酷爱读书的他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痛苦。
有时工作人员劝阻毛主席不要读书,他还会因此发脾气。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便想了个办法,为他找来了许多电影。
这些电影中既有各国获奖影片、历史名人传记,也有英美国家的旅行纪录片,其中还包括几部李小龙的武打电影。
当时香港仍在英国的控制之下,与大陆没有直接的往来。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想要从当地获取一些热门影片,还大费了一番周折。
在这个过程中,一位香港传媒大亨意外地与大陆建立了联系。后来,这位大亨多次来到大陆投资办学,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但是这并不是本文要说的重点,所以我们把他的故事暂且搁置,先回到毛主席与李小龙的电影上来。
李小龙,本名李振藩,是一位出生在美国的华人青年,七十年代著名的国际武打影星。
他少年时代便对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曾跟随咏春拳大师叶问学习咏春拳。
后来,李小龙更是自创了“截拳道”,在武术界享有盛誉。六十年代中期,李小龙因出演美国福克斯公司的电影《青蜂侠》而开始崭露头角,随后在好莱坞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武术指导。
一九七〇年,李小龙接受无线电视台的邀请,来到香港参加综艺节目,并且还与嘉禾电影公司签约,拍摄了《精武门》、《唐山大兄》等经典动作片。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香港在世人眼中仍是著名的“文化沙漠”。
邵氏电影、嘉禾电影等著名电影公司以及TVB制作的娱乐节目,常被视为“俗文化”的代表,受到大陆正统文人的轻视。
生于八十年代的国人一定还记得,小学生们如果偷偷看录像带中的动作片,或是在校园里阅读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都会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
因为在当时的老师们看来,这些都是“不入流”的文化产品,类似于精神鸦片。
然而,毛主席在国人心目中却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代表。
毛主席精通政治、哲学、军事与文学,是中国当代杰出的词人之一。因此,普通人很难想象毛主席在观看李小龙的动作片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那么上世纪七十年代,毛主席究竟是如何接触到李小龙的电影的呢?在看完这些电影后,他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据一九七四年时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刘庆棠回忆,当年毛主席观看的那些电影,正是他通过多方努力才搞到的
。
毛主席酷爱阅读,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中,他安置了几个非常大的书柜,里面摆满了政治和哲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各类书籍。
由于毛主席平时喜欢坐在床上看书,因此床头也堆积成了一座书山。每当他想看书时,便会随手拿起一本,往往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这样的阅读习惯,显然不利于毛主席眼睛的康复。
于是护士长便想,如果能让毛主席将注意力从书本转移到电影上,或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电影屏幕的光线可能比书籍更为刺眼,但是考虑到毛主席平时看电影的机会较少,且已经习惯了阅读文字,因此护士长认为看电影或许能成为一种更为适宜的娱乐方式。
一个人习惯了阅读书上的铅字时,读书的速度是可以做到一目十行,甚至是一目二十行、三十行的。
特别是当他拿到一本不太难啃的母语书籍时,只要扫上一眼,整页文字想表达的含义就一目了然了。而且读纸书的时候,也不必一定要按前后章节的顺序来读。
比如看小说的时候,有人就喜欢先看结局,再翻到开头,或者是先看开头,突然对某个人物感兴趣,等不及慢慢看他的下场,就找结局中去找。
阅读习惯好的人,最不喜欢看现在网上没营养的小视频,因为它们比起读书来讲,“表达效率”太低了。
想想看,当你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情节是随着画面一帧一帧地展开的,你必须沿着时间轴去看,才能了解到故事的全貌。
而且那个时候看电影,既没有“3倍速”,又没有“快进键”
,想像看书一样倒着看,就很不方便了。
于是毛主席看电影,一次只看几分钟。看得不耐烦了,刚好停下来休息一下眼睛,接着再看几分钟电影,再休息一下眼睛。这样一来,对眼睛的恢复就有很有利。
不过毛主席这个看电影的习惯,一遇到李小龙电影就被打破。
据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当年他老人家看了李小龙的《精武门》、《唐山大兄》和《猛龙过江》一直叫好。
“好功夫!打得好!”这就是毛主席对李小龙电影的评价,他看着实在是太高兴了,根本就停不下来。
尤其是看到《精武门》大结尾时,毛主席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说:“李小龙是个真英雄!”由于太喜欢李小龙的电影了,毛主席把《精武门》连看了三遍。
当初毛主席看的这些电影的拷贝版本,是刘庆棠通过一个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朋友,向邵氏老板邵逸夫“借”来的
但凡是“借”东西,就一定有个归还的期限。毛主席几次三番找电影放映部门给他放《精武门》,时限到了,别人也不敢和他说,结果一直拖到他病重的时候,才归还了其中的两部。
话又说回来,就算三部电影都不归还,我想邵逸夫也根本不会在意。现在在中国大陆,只要读过大学的人,应该没有人不知道邵逸夫的名字吧。
邵逸夫是香港的影业大亨
,TVB的老板,还是一位爱国资本家。
他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回国捐献巨资,兴办教育项目。
截至二〇一四年,在全国三十一个省市,开启了6013个“逸夫楼”项目,可以说邵逸夫是为国内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实邵逸夫最早决定回国考察,毛主席晚年爱看电影,尤其是李小龙的电影,那他如何评价李小龙?就是和毛主席借李小龙电影这事有关。
起初刘庆棠找到新华社那位朋友去向邵逸夫借电影拷贝,邵逸夫以为大陆要“批判”自己,还吓了一大跳,哪知对方只是想借几部电影去瞧一瞧。
刘庆棠的朋友借着这个机会,还向邵逸夫介绍了一些国内的情况,并告诉他,“中美关系都破冰”,时代不一样了,有机会可以和这边多一点接触。
邵逸夫听了朋友的话,在一九七四年的当年,就悄悄地回了一趟广东的老家,只是没有对外界说。
十一年之后,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邵逸夫很高兴地回到家乡开始捐资办学
,并在各地启动了兴建“逸夫楼”的项目,花了三十年的时间,让其遍布全国。
毛主席看电影,纪录片、名人传记、人文类的看得比较多,通俗类的,大概最喜欢的就是李小龙电影了。
尤其是李小龙的《精武门》,虽然属于通俗文艺的范畴,但是因为涉及到弘扬民族精神的元素,再加上李小龙本身精湛的武艺,的确很容易让人看得投入。
政治家爱看通俗小说和电影者,其实不止毛主席一人。刘慈欣写小说《三体》的时候,也遇到过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电子邮件催更的趣事。
由此可见,政治家也是普通人,他们同样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兴趣爱好。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也会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引发深思的通俗艺术作品来放松自己。
他们所选择的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广泛引起了大众的共鸣,还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思想的深度。
与此同时,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者——那些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作家们,其实也是人群中的佼佼者。
他们以个人的才华和无限创意,为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艺术财富,并最终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毛泽东晚年喜看李小龙鼓掌叫“打得好”》——《人民网》,2015.07.24;
《李小龙与毛泽东的渊源》——《中国日报网》,2010.12.16;
《毛泽东晚年迷上了李小龙,有了好电影文件都不看》——《人民网》,作者:覃炜明,2010.12.16;
《国家领导人与明星的故事》——《共产党员》,201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