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史上最大并购来了通威股份拟亿收购全球第五大电池厂
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光伏行业的兼并重组已在一线龙头企业间开启,全球最大电池厂商通威股份(600438.SH)将收购第五大电池厂润阳股份。
8月13日晚,通威股份公告,拟不超过50亿元向润阳股份增资并取得其控股权。
按照约定,通威股份将与润阳股份、上海悦达新实业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等润阳股份相关股东、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增资意向协议》,在前述协议签订后,由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对润阳股份进行现金增资10亿元。
在通威股份成对润阳股份完成调查、审计、评估等工作并达成正式增资具体方案后,将以自有或自筹资金向润阳股份现金增资,同时现金收购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前述取得的润阳股份股权,合计取得润阳股份不低于51%的股权。
若落地,这将是光伏行业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全球第五大电池厂润阳股份将成为通威股份控股子公司。
据公开信息显示,润阳股份估值一度高达400亿元。如今,通威股份仅用其十分之一的价格就将其纳入麾下。这一收购也在投资者平台上引起热议。
当下光伏行业产业链价格仍在低位,通威股份自身也非常难捱。庞大的一体化产能导致其上半年亏损超过30亿元,其中二季度亏损超22亿元,几乎是一季度的三倍。投资者平台有观点认为,收购一家老旧产能多、且当下不挣钱的电池公司,增添了业绩压力,得不偿失。
截至今年一季度,通威股份资产总额达到1797.24亿元,其中流动资产709.65亿元,负债总额1065.28亿元。
但有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通威股份收购润阳股份是双赢。一方面,光伏史上最大并购来了通威股份拟亿收购全球第五大电池厂IPO失败、业务单一承压的润阳股份找到“接盘侠”,也缓解了部分盐城地方国资压力。另一方面,通威股份能够通过润阳,拥有美国、泰国、越南等海外产能,尤其是美国组件产能,这将为通威的海外市场开拓提供极大的便利性。
通威股份在公告中给出收购的原因,也主要关乎完善产业链布局以及拓展海外市场两部分。润阳股份拥有上游工业硅到终端光伏电站的完善产业布局,以及在美国、泰国、越南等海外区域拥有产能及市场积累。
目前,润阳股份在产业链上游形成工业硅产能5.5万吨、多晶硅产能13万吨、拉晶产能7GW、切片产能10GW;产业链中游形成高效太阳能电池片产能57GW;产业链下游形成组件产能13GW,并适当布局部分光伏电站业务。
海外产能部分,根据此前IPO招股书显示,润阳股份拥有私家全资境外子公司,分别是位于泰国、新加坡、美国、德国。
据天风电新统计,润阳股份在越南拥有部分硅片,在泰国电池产能在15GW以上以及拥有少量组件,在美国有1.5GW组件产能以及部分在建产能。
通威股份在公告中称,润阳股份的海外产能能够满足海外市场溯源要求。上述交易有利于补充其海外产能布局,拓宽海外高溢价市场的销售渠道。
截至目前,通威股份自身还未在境外设立过光伏产品制造工厂。
此前,润阳股份一直在冲刺IPO,但在注册批文历时12个月失效后,其IPO计划宣告失败。
润阳股份当前第一大股东为陶龙忠,持股约40.28%。陶龙忠同时为该公司董事长。
润阳股份拥有国资背景。上海悦达新实业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盐城元润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分别是润阳股份的第二、三大股东,分别持有其19.48%、11.13%股份。穿透股权后,上海悦达新实业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实控人为盐城市人民政府。
虽然润阳股份在光伏各产业链上都有涉足,但其电池业务占其总营收比重高达到99%以上。2020年-2022年,润阳股份连续三年电池出货排名全球前三。
2023年,根据InfoLinkConsulting数据,润阳股份排名跌至第五。该机构称,面对行业动荡与行情波动,润阳出货量相比上年同期有所下滑,但其出货数字与前四厂家非常接近。
润阳股份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是PERC老旧产能过高。其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该公司基于PERC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片销售额占据销售总额的95%以上。目前,行业早已迈进N型技术的竞争,尤其是TOPCon电池,而润阳还停留在P型时代。
润阳股份原计划通过IPO募资40亿元,其中20亿元用以投入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5亿元投入年产5GW异质结电池片生产项目,其余补充流动资金。
截至2022年末,润阳股份拥有单晶PERC电池片产能25GW,计划于2023年上半年建成14GW的TOPCon电池生产线。
在公告中,通威股份还表示,收购润阳股份也是为了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关于引导光伏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的相关意见,促进行业优质资源整合,减少社会资源浪费和产业低效竞争,提高光伏行业的整体效率。
今年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营企业层面,都在呼吁龙头企业进行有序地整合并购,让行业走向有序健康的发展轨道。
5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的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鼓励行业兼并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
天风电新指出,本次收购也可以看出当前行业部分二三线企业基于财务等各方面的压力已经出现陆续出清,头部以低价收购相对优质资产,行业内部兼并收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