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交响,奏出昂扬奋进的时代旋律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倪晓颖赵睿

8月12日,以“盛乐华章”中外名曲交响音乐会为序,正式拉开2024年“文艺援青”系列文艺活动——交响音乐周活动帷幕。

为观众带来艺术盛宴。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陆广涛赵睿摄

这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礼赞,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弘扬青海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持续提升“大美青海山宗水源”文化标识影响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实际举措。

19时30分,能容纳1000多人的青海大剧院座无虚席,在听众的热切期盼中,“盛乐华章”中外名曲交响音乐会正式开始。

《红旗颂》激昂的乐声响起,演奏出党带领全国人民奋进拼搏的昂扬姿态,传达着民族自豪感,瞬间点燃现场氛围。一曲结束,现场掌声雷动。

随后,和谐交响,奏出昂扬奋进的时代旋律组曲《花儿韵响》的乐声响起,人们很快沉浸到西北地区雄浑、壮阔的大美之中,通过乐章的推动和曲调的转换,以“花儿”为线索勾勒出饱含生动的西北山川、人文风貌的交响音画。曲终,乐团指挥金刚先生特地邀请这一组曲的创作人陈世祥先生上台,二人互致谢意的场面,令所有听众动容。

“太精彩了,尤其进入第三乐章《漫河州》时,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了我省河湟地区辽远的山水河谷,父老乡亲那慈祥的脸庞犹在眼前。”青海省文联副主席梅卓难掩内心的激动。

青海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多个民族、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交流融合,演绎形成了以昆仑文化为主体,河湟文化、热贡文化等多元一体的文化高地,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优渥土壤。

中国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在选取演出剧目时,充分考虑到地域条件和演出人员自身情况,在曲目选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金刚说:“在青海演出对管乐演奏者的身体要求更高,因此这次参加演出的人员都是精心挑选,对曲目也进行了深入考量,保证音乐质量。”

为了确保演出质量,正式演出前4个多小时,所有演职人员悉数到场彩排。

《索尔维格之歌》《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斯拉夫舞曲第八号》等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回荡在音乐厅里。每个演奏者都精神饱满,丝毫没有前一晚路途奔波的倦意。

其中,管弦乐组曲《花儿韵响》的耗时较长,这支由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陈世祥创作的作品,以“河湟”花儿为主题,分为《踏令》《望川》《漫河州》《转山》四个乐章,构成第一视角化的游记性音乐铺陈。

“这首曲子首次由国家级交响乐团在高原演奏,作为文化援青系列文艺活动首场演出最富地方特色的重要部分,我感到喜悦而感动。”现场观看完整个组曲后,陈世祥表示,花儿作为最具西北特色的民歌形式,在青陕甘等省份流传,有至少九个民族传唱,大家却都用汉语演唱,这是我们民族大家庭包容开放的体现。文化援青的目的在于东西部文化交流互鉴,通过音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东部的乐团演绎西北的民歌,想必会给青海的听众特别的共鸣。

演出下半场,集中演奏了听众耳熟能详的七首经典世界名曲。轻快、华丽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讲述着英雄救美的佳话;忧伤婉转的《索尔维格之歌》洋溢着真挚、亲切的情感;明快、浪漫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体现了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个性;《新拨弦波尔卡》和《雷鸣电闪波尔卡》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演绎出新的个性;《斯拉夫舞曲第八号》和《阿莱城的姑娘——法兰多拉舞曲》呈现出多元的舞曲张力。

它们或欢快灵动,或柔肠百转的曼妙旋律向大家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中国歌剧舞剧员交响乐团副团长宋强表示,青海有着独特的生态禀赋和人文风貌,多种文化在此交汇交融,乐团此次承担文化援青交响音乐周的三场演出,他们将用中西合璧的丰富音乐元素带听众穿梭古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青海人民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在家门口欣赏到这样高水准的精彩演出,音乐是世界的语言,通过这场文化援青的音乐会,更加坚定了作为青海人的文化自信,也期待着我们青海的作品多登上国内和国际舞台。”西宁市民张立说。

精彩的演出让原本严肃的交响乐,在西宁人热情的掌声中变成了快乐的乐章。音乐会最后,演奏家们以一曲热烈欢快的《阿莱城的姑娘——法兰多拉舞曲》回馈给了喜爱音乐、热爱艺术的观众,大家随着旋律打起节拍,热闹喜悦的现场气氛将音乐会推向了最后的高潮,演出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编辑:韩丽萍;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